我們別無選擇的來到這世上,又別無所擇的得離開。
生命本身的來去,完全是屬於被動的狀態,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。
很小的時候我便開始思索,在這一段有限路程裡,終究蘊含了什麼意義?
空手而來,也是空手而去,有什麼是值得我們追尋,即使是最後面對失去也飽含意義?
這問題我想了十幾年,至今仍然未有個確切的答案,不過我不再為了答案而焦慮,這是我這幾年的成長。
這些日子的失去與獲得讓我體驗到,失去與獲得跳脫了字面上的狹隘意義。
這些字詞的意義,是我們給予的定義,侷限了認知的框架。
不管發生的事情是好是壞,事件的本身都是友善的。
目前分類:● 諮商 (25)
- Jul 21 Mon 2008 09:53
感恩的面對
- Jul 04 Fri 2008 11:26
完形治療
全文引用自:蘇絢慧心理師
Perls對於諮商歷程的看法,仍舊延續「接觸」與存在主義現象學的某些概念而發展出來的。他認為改變的歷程要走過五個層次的結構,第一層是「陳腔濫調層」,第二層是「角色層」,第三層是「進退兩難層」,第四層是「內爆層」與第五層是「外爆層」。
「陳腔濫調層」是指我們長期處於陳腔濫調的應酬中,與人會面時只做表面文章,而與內在真實感覺無關,被內攝的社會期待文化驅使。諮商歷程的初始,個體仍會帶著一些空泛,無焦點,或是不斷在談別人的事。
第二層「角色層」,則是我們就好像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一樣,已經失去自我的個體性與個別性。角色不是「我」,「角色」只是我的其中一個部分,但有些人沈溺於角色中,不願真實地活著、真實的感受到自我。例如還是以一個老闆自居、一個有愛心的人、一個彬彬有禮、守禮教人的角色來避免接觸真實的自我。
如果人要擺脫陳腔濫調與角色帶來的不健康自我,則得先丟棄角色,這時也會進入「進退兩難層」。
- Jul 03 Thu 2008 16:57
難解的焦慮
對於寫文章我越來越沒有顧慮,坦率的面對自己,然後剖開公諸於世,對我而言早就習以為常。
畢竟隱藏著太多的謊言,對於心力的消耗量太龐大,把力氣都花在壓抑,我已經受夠了這些日子。
想對我說的,我都寫在這,也無關乎誰看了有什麼感受,那都是你們自己的事情。
我不怕誰搞懂看清我,搞懂一個人有這麼容易我很歡迎。
我體內蘊涵著很多複雜的情緒,太多說不出口的焦躁,我很難覺得快樂。
一直以為是我過的太不惜福,於是我告訴自己要惜福,藉著看那些比我悲慘的人來勉勵自己。
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,但卻是從小教育或周遭人告訴我們就該這麼做。
我們比起很多人來得幸運,於是我們該惜福。
- Jul 03 Thu 2008 12:24
【學術】_REBT
艾 理 斯 學術思想 http://home.kimo.com.tw/yifong2002/10.html
艾理斯 (Ellis,Albert 1913 ~?) 美國心理學家出生于美國。
自1939年起開始研究性、愛、婚姻和家庭關係等問題,當時並未學過心理學的專業訓練,年齡只有25歲,涉足這些領域後,曾花了兩年時間閱讀了有關這些研究課題,約一萬篇論文和著作,後來發現,自己能夠對那些有著性、或愛的心理障礙者提供諮商了。
為了要獲得正式的資格,他發奮學習,終于在1947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。
在獲得博士學位後,艾理斯曾受聘于荷妮學院與赫爾伯格合作,在1949~1953年間,通過實踐精神分析於臨床使用,後來對精神分析法的有效性產生懷疑,並因此成為反對精神分析的主要人物之一。
- Jul 03 Thu 2008 08:45
【學術】_心理動力取向之諮商論
心理動力取向之諮商論
http://www.hfu.edu.tw/~luuching/consult/consult02.htm
原創始者為Freud(佛洛依德),源起於精神分析學派,但後來的發展卻成為心理動力取向,主要有:客觀關係學派、英國獨立團体、短期的心理動力取向及對話模式四個學派。
一、 心理動力取向的特色:
1、 假設案主的困擾之根本根源來自童年的經驗。
- Jul 01 Tue 2008 16:45
投射現象
昨天的普通暨教育心理學老師是個新手,準備了很多教材要來為我們上課。
可以感覺到他的用心與誠懇,和一般老師不同的是他使用ppt上課,還有影片。
但他不要我們去死背理論,而是要善用情境聯想與思考,轉化成自己的文字,這樣才能達到真正記憶的效果。
他的教法很活潑,不會告訴我們哪幾行一定會考,而是要給我們一種概念的記憶。
不過,他很不安的一直問班上同學對於他的教法還可以接受嗎?
他好幾次都一直在解釋自己的教法是為了大家好,可以感受到他的熱誠,但也同時感受到他的不安。
後來,我一直很擔心他會受到傷害,也擔心同學表現的不喜歡他的樣子。
擔心同學露出無聊的感覺,不喜歡他的教學。
- Jun 30 Mon 2008 16:26
我說
只要有選擇權,只要做出選擇一定會有後悔的可能。
因為選擇了這個,代表就是放棄了另一個可能。
而放棄了另一個可能,也就會在心底造成遺憾,有時後這是很難避免的。
但是樂觀往好的方面想的人,就不太會後悔,因為他會懂得欣賞現在所擁有的,並且感到喜樂感恩。
將焦點放在當下做出選擇的優勢上,而不去看自己放棄了什麼優勢。
悲觀的人則會將焦點放在放棄的選擇上,假使當初選擇那個人,現在就是我當新娘了。
又或者是當初怎麼怎麼樣,現在就吃香喝辣了。
將焦點放在放棄的選擇上,會不斷的放大損失而漠視現在所擁有的。
無論當初做的決定是什麼,他永遠也不會知足。
當這種人是很痛苦的,因為人不可能什麼都擁有,什麼都完美。
- Jun 25 Wed 2008 10:42
反思
文字沒有邏輯的跳躍,如果使用的美,即使是錯誤的方式,
也可自成一種獨特有味道的風格。
然而我的都是隨著心思亂跳的雜亂文字,只為了說而已,
試圖讓文字跳出心裡,好讓紛亂激動心情能找到出口宣洩,不負責任的將文字都湊成一團。
其實本來也不用負什麼責任的,但右下角的人數計算不自覺的提醒自己,
"耶,有人在看耶,至少寫的像樣點!"
想寫的像樣些,卻發現文字的使用我真的是越來越弱,太鉅細靡遺的描述方式我一點耐心也沒有。
但太精簡的我也不行,除了跳,真的寫不出東西來。
- Jun 23 Mon 2008 15:42
【學術】_「心靈回溯」的五個步驟
1. 省察過度強烈的情緒反應。
在日常生活中,每當自己對某些人、事或情境有超乎尋常的情緒反應時,就加以留意,尤其是特別強烈、一再重複出現的情緒,很可能背後藏著自己的「核心情結」。
2. 回溯心理歷史。
閉起雙眼,由當前過激的情緒反應開始回想,過去生命中有哪一個情境也曾激發類似的強烈情緒反應。
- Jun 19 Thu 2008 09:54
黃維仁博士《愛情心理學》講座1
自:Esther
黃維仁博士《愛情心理學》講座1
黃維仁博士簡介:旅美臨床心理學家,被公認為婚姻問題專家,在美國被稱為“愛情博士”。擅長於婚姻、家庭、群體與跨文化心理治療。現任職美國西北大學心理診療中心,從事臨床心理治療、督導與訓練,並在西北大學醫學院任教。
黃博士不僅發表了許多有關婚姻、家庭的心理學文章,也是備受歡迎的國際講員,多次應邀在美國、加拿大、新加波、馬來西亞、中國大陸、香港特區、中國臺灣等國家(地區)主持“婚姻家庭與心理”研討會。最近四年,受中國民政部邀請,黃博士連續作為中美國際關愛家庭會議的主題講員;2002年的美國國家禱告日,黃博士作為三位華人領袖之一在白宮受到布希總統的接見。
黃博士是美國愛家協會(Focus on the Family)的婚姻家庭資訊顧問,也是愛家協會的講員與作家。黃博士所著《窗外依然有藍天》及《愛就是彼此珍惜》,已經在國內出版。
黃維仁博士《愛情心理學》講座1
- Jun 19 Thu 2008 09:50
黃維仁博士《愛情心理學》講座2
終止惡性互動
人要如何才能在磨合期中少吃苦頭,通過考驗呢?唯一的辦法,是瞭解並遵循上帝所創造的心理定律,放棄使對方變成完美的幻想,不要定睛在對方身上,而回頭重新專注在自己“顯性”與“隱性”人格之整合與成長。換句話說,“感性型”的不再逼“理性型”的也要和她一樣善用詩詞表達豐盈的情感,而專注擴展(Stretch)自身的影子人格,讓自己也能擅長邏輯思考;“急驚風”型的,學習去容忍“慢郎中”的慢,同時學習讓自己欣賞並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輕鬆自然。
最有意思的,是當你觀察一些感情好的老夫老妻時,你會發現,當一個人放棄改變對方時,對方竟然會愈來愈被影響,不知不覺中兩人變得愈來愈像。
舉個例子來說,有對夫妻,太太是“組織型”,非常有條理,先生卻是“瀟灑型”,凡事大而化之,相信“船到橋頭自然直”。當初兩人相識時,太太欣賞先生輕鬆自在,平穩幽默,好象天下沒有甚麼事能讓他驚慌失措。太太因成長于一個父母要求完美的家庭,常被對自己過高的期許壓得喘不過氣來。剛交往時,緊張兮兮的她只要跟他在一起,就覺得有安全感,可以放鬆下來。而先生從沒遇見過一個女孩子這麼有條不紊,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幾倍,因而對她欣賞得不得了。婚後問題來了,太太愈有條理,先生愈亂,太太愈要糾正,先生就愈糊塗。例如,先生每次連自己皮夾放哪里都不知道,而太太愈受不了,愈要他收好,先生就愈不去留意,愈常丟三忘四,造成一個惡性循環。
要處理這類惡性互動的關鍵,往往在於“過度負責”(Over-functioning)的一方在對方犯錯或達不到自己標準時要學會去面對,忍受自己內心的焦慮,讓對方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。果真,先生這個毛病一直不改,直到有一天她痛下決心不再管這事。先生出差到機場時,竟找不到機票,這下不但要自掏腰包,還要付高好幾倍的價錢,結果連這平日毫不在乎的先生都心痛了。這次教訓之後,先生才開始警惕,慢慢有了改變。
“依附理論”(Attachment Theory)
為什麼一個平時很獨立的女孩,戀愛後會對男友十分依賴?為什麼小小的分手會使人做出異常的事情甚至威脅生命?為什麼有外遇時丈夫對元配會冷若冰霜、面若閻羅,但對並不及元配的情人卻曲意討好、柔情似水?“依附理論”(Attachment Theory)他是通過研究母親與其1歲孩子的互動提出的,因為母嬰關係與戀人關係有著很大程度的類似:在一起時的心理滿足和所謂的分離焦慮;“被無條件接納”的心理需求和“最被重視”的心理需求(如果嬰兒發現母親不理它,就會哭鬧來引起母親的注意,期望母親產生內疚來更好的滿足自己)。所以有人戲稱所有相愛的人心理年齡都會降到3歲以下,退化成為父女或者母子關係。
- Jun 19 Thu 2008 09:48
黃維仁博士《愛情心理學》講座3
前文談及深度心理學的兩個重要概念,現在讓我們來探討另外一個更繁雜,更耐人尋味的一個重要概念。我把它譯成“強迫性的重複”(Repetition Compulsion)。
“強迫性的重複“,是許多心理輔導者從事臨床治療時常見的一個現象,意指我們在不知不覺中,特別容易與某一類型的人產生深刻而強 烈的互動∶“We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gave us a second chance to complete our unfinished businesses。” 換句話說,我們會特別被他們吸引,不由自主地與他們發生或愛或恨的關係,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身上具有我們成長中重要人物(例如父母) 的心理特徵。這些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時,就給了我們第二次機會,讓我們借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,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,彌補過去的遺憾,滿足小時候對自己特別重要,卻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。
刻骨銘心的愛情
舉例來說,筆者有位個案,來尋求輔導時告訴我,他曾刻骨銘心地愛了三次,但三次的愛情,都讓他痛苦心碎。他第一次深深愛上的對象 ,是位元患有憂鬱症,自殺未遂剛出院的女子,可是熱戀不到幾個星期,兩人就很痛苦地分了手。
第二次愛上的對象,是位元患有“厭食暴食症”(Bulimia) 的女子,情緒強烈起伏,一覺孤寂或焦慮,便可在幾分鐘之內吃掉個大蛋糕,吃完卻飽受罪惡感折磨,氣自己失去控制,悔恨之餘,便偷偷把自己關到浴室,拿牙刷刺激自己喉頭,硬把剛吃下去的食物,全部又吐了出來。他與這位情緒不穩的女子的愛情,也是轟轟烈烈地開始,卻在三個月不到的時間,就痛苦地分手了。
他第三次愛上的對象,是位元有夫之婦,因丈夫外遇,剛被拋棄,為情受盡折磨,極為悽楚可憐。他奮不顧身,努力關懷呵護這位受盡創傷的女子。一個是寂寞的遊子,一個是天涯斷腸人,剛開始時彼此像乾柴烈火般地相愛,但是過了幾個月,兩人漸漸清醒過來時,這個愛竟然也像前面兩段情一樣,痛苦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步。
- Jun 17 Tue 2008 09:28
小疑惑
一天之中就將診療椅上的謊言快看完了,真是個突破。
以前看歐文的書都會捨不得看完它,很多片段或者場景總會一看再看。
關於心理的東西,不專心看很容易就忽略了多作者巧妙的鋪陳。
然後我發現,心理治療這條路的困境。
即使是一個經驗豐富,受過完整精神分析,還有參予很多心理治療協會的治療師。
也都不能擺脫常人的思考模式,自己的心理常常有很大的問題。
自己總會看不清自己的盲點,也有屬於自己的陰影及偏執。
- Jun 16 Mon 2008 11:20
【學術】_反思
讀書沒有訂定計畫,除了跟著讀書會的進度外,
就是隨心隨欲的依照想念的東西來讀,
最近可以從我的書單中發現我焦慮的東西,
我很急迫的想要了解自己的焦慮原因,
也很努力的想做自我治療,
因為相信我所唸的東西,所以會不斷的反思。
我不是病了,但是我相信我一定有活得更快樂的方法。
最近的書單是:女性自戀/阿尼瑪斯的原型/存在主義治療:死亡,自由,無意義/針療椅上的謊言
- Jun 11 Wed 2008 14:58
【學術】_優質溝通與情緒管理
優質溝通與情緒管理
◎ 樊教授
一個人的成長是上帝不斷的預備及教導,這幾年來,我在生命中有很多的學習,其中一個最大的學習是知道怎樣在溝通當中去了解彼此和了解對方。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優質溝通與情緒管理:
一、優質溝通談安撫
十五歲那年,第一次從嘉義至台北唸書,我興沖沖地拿著不曾用過的「票卡」,打算坐公車。一上車將票卡遞給公車司機,他看著我,對我說:「下車剪票。」我站在那裡,耳朵迴響著似乎是清楚的字句,心中卻帶著一絲狐疑,是否台北人規矩與嘉義不同,因此,我跳下車來,然後左看又看;司機愣了一下,大聲吼說:「上來!」心中充滿疑惑,心想台北人規矩真多,我又走上車,再將車票遞給司機,他又講了一次:「下車剪票。」這時候我知道有事情不對勁了,但是,當一個人不曉得該怎麼做時,他會照舊模式做。於是我又走下車去,當時真不知該如何,就站在那裡,司機也不知該怎麼做,他憤怒的說:「要是再多幾個這種顧客,我就不要開車了!」正當我們僵持在那兒,有位語氣甜美的女士說:「小妹妹,司機的意思是下車時,妳再把票給他剪,而不是要妳跳下車剪票。」瞬間,整車人爆出震耳欲聾的大笑......
這在溝通當中常常發生。司機有沒有錯?我有沒有錯?當時兩個人都沒有錯,為何卻都感到深深地挫折?因為兩人來自不同的經驗,一個是台北經驗,一個是嘉義經驗;而男人經驗與女人經驗、58公斤與72公斤的人生經驗...等等也都完全不同。不同的經驗、不同成長歷程會帶來不同的溝通,原來,溝通是在做一件「跨文化」的工作。
還有一種狀況:當在談戀愛時,男朋友問:「可以親你一下嗎?」女生羞怯地說:「隨便…」他又說:「隨便是可以還是不可以?」這句話聽起來蠻尊重,可是,女生心裡卻好像有千隻螞蟻在爬,也不知該說些什麼,女生又說:「隨便…」男生又問了一次,那時女生心理像似一把火從心中燒起,女生就說:「我要回家了!」於是男生得到一個結論-隨便就是不可以。
約在十年前,我曾問先生:「你愛我嗎?」他說:「大概愛吧!」我聽了非常受傷,不敢再問下去,怕聽到答案會更傷心;人有自我療傷的能力,也有自我逃避的能力,中間這段時間,我都不敢再問你愛我嗎;經過了十年,上帝使我更加成熟,可承受風吹雨打,於是我才問他當時的想法,他說:「我是很愛你,但是我不知道未來日子如何,上帝有時會給我們不同的帶領,人生有不同的可能,所以我說大概愛是一個概率問題,現在我是愛你,將來我不能保證…」我聽了非常高興,因為我聽到他現在愛我就夠了;這件事我花了十年才敢去澄清。
由上述例子,我們須有一個觀念,在溝通中,即使兩者都出於善意也會有挫折的經驗。而到後來,會發現原來有些溝通不須問,做了就好!在有些狀況下,語言無法產生功能,就需要另一種溝通方式,這種方式稱為安撫理論。
- Jun 03 Tue 2008 16:20
【學術】_人格疾患
類分裂人格
此種人格疾患的特色為:與他人疏離、侷限壓抑的情緒表達抒發
缺乏對任何活動的興趣
類分裂人格疾患與社會孤立的現象更延伸到與家庭成員的相處
- Jun 02 Mon 2008 15:21
【學術】_我的阿尼瑪斯
- Jun 02 Mon 2008 12:49
【學術】_正負面情緒的黃金比例
幾十年來,心理學家們致力於研究人類的「不好」的問題,例如憂鬱症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、強迫症卻很少研究人們「對的」地方。正向心理學正代表著這樣的反思,許多聰明的心理學家們正努力研究人們到底「做對」了哪些事情。
心理師 邱永林表示,正向心理學中有一個很基本的隱喻,叫做「水桶與水杓」。意思是說當我們的水桶是滿的,我們會充滿活力,幾乎可以適應任何事情,可以完成許多工作,這個時候別人跟我們在一起也會感到很愉快。 相反的是,當我們的水桶是空的時候,我們感覺消沉沮喪,這個時候別人跟我們在一起也會感到不愉快。我們的空水桶投射出去的負面能量,其他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,也會受到影響。
2001年的一項重要研究叫做「修女研究」,探討早年正面情緒與我們整體壽命之間的關係。研究人員找了180名修女,(修女是很好的研究對象,因為他們生活在比較規律的環境裡)。心理學家研究這180名修女在20幾歲時所寫的日記,一一找出裡頭所透露出來的正面情緒的線索。他們把修女分成兩組:一組正面情緒比較多,以及另一組正面情緒比較少。然後比較年輕時的正面情緒以及60年後的死亡率,這時還活著的修女們大約是80到90歲。研究人員發現,正面情緒比較少的那組修女,只有10人還活著;但是正面情緒比較多的那組修女,還活著的人高達25人!當比較全部180名修女時,正面情緒比較多的修女比一組平均多活10歲!
如果跟其他有害健康的因素作一個比較,我們知道吸煙大概會減少10年的壽命,肥胖會縮短大約7到10年的壽命。由此可大致推論「負面情緒」對人的壽命的影響有多麼鉅大!
想想看,只要觀察一對夫妻15分鐘的談話,就能預測10年後他們倆會繼續在一起還是會離婚,就知道這些正、負情緒互動比率,對人類行為有多麼深遠的影響!不只是對婚姻或戀愛關係,對一般人際關係也一樣。而且這個原則對於職場人際關係也一樣適用。
我們很幸運,增加生活中的正面情緒,並不像減肥或戒煙那麼困難。只是需要一點正確的努力,而且從此時此刻每個人就可以開始做起。
摘錄:雅虎新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