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全文引用自:蘇絢慧心理師


Perls對於諮商歷程的看法,仍舊延續「接觸」與存在主義現象學的某些概念而發展出來的。他認為改變的歷程要走過五個層次的結構,第一層是「陳腔濫調層」,第二層是「角色層」,第三層是「進退兩難層」,第四層是「內爆層」與第五層是「外爆層」。


陳腔濫調層」是指我們長期處於陳腔濫調的應酬中,與人會面時只做表面文章,而與內在真實感覺無關,被內攝的社會期待文化驅使。諮商歷程的初始,個體仍會帶著一些空泛,無焦點,或是不斷在談別人的事。

第二層「角色層」,則是我們就好像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一樣,已經失去自我的個體性與個別性。角色不是「我」,「角色」只是我的其中一個部分,但有些人沈溺於角色中,不願真實地活著、真實的感受到自我。例如還是以一個老闆自居、一個有愛心的人、一個彬彬有禮、守禮教人的角色來避免接觸真實的自我。

如果人要擺脫陳腔濫調與角色帶來的不健康自我,則得先丟棄角色,這時也會進入「進退兩難層」。

進退兩難」的特點是感覺混亂、焦慮、被卡住,還有不舒服的經驗,原因是一面想躲開逃避難受的感覺,一面則是想要有所突破,想要結束一直困擾自己的未竟事物。這時也被稱為「僵局」。


當個體走過「進退兩難層」時,便會經驗到自己內在真實強大的能量,這時便進入「內爆層」,內爆層是感覺到極度恐懼,害怕若改變或向外爆發開來,便會無法生存、無法被愛。這時,人們可能會癱瘓在此,他必須有耐心的處在這個內爆層,直到進入「外爆層」。外爆層是能量外放的時候,經由一些宣洩、表達、行動來經驗自己武裝的、壓抑的能量,真實接觸自己的情緒知覺,進而整合自我,體會到自己真實的活著。

當個體通過僵局、內爆與外爆後,改變與成長便因此發生了。


我想到我接受諮商的經驗,的確是如此,過去,我拿著一個有愛心社工師的角色套在自己身上,形成很固著的圖形,並且與這個角色融合,完全看不見自己的個別性,不允許自己接觸內在真實的情緒感受,與各種需求。當我要開始接觸可能被自己所壓抑的不被尊重的憤怒時,我進退兩難,唯恐一旦接觸、經驗到,可能會引起很大的變化,例如:我再也無法控制我的憤怒,並且破壞我是「一個有愛心社工師」的形像,我感覺混亂,不知該怎麼辦才好。


後來,藉由諮商過程,我真實碰觸到內在龐大的憤怒時,我一直在隱忍,我很擔心引爆開來後,會受到不好的評價,也會危急我的生存。但我終究走到了用力將內在憤怒能量充分宣洩出來的外爆層,也在這時候我經驗到將憤怒表達出來的自己,也經驗到憤怒表達後內在的舒緩與趨於平靜的過程,我重新整合,把能表達憤怒的自我整合進我這個有機體裡。


完形治療相信唯有當事人從經驗中而獲得的改變才是真實的,而不是靠別人去講去勸。只有當事人知道他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。而治療師的存在便是身為一個「人」來和當事人接觸,因為真誠的關係、真實的接觸,而促進了當事人與他人、與環境接觸後能接觸自我,真實貼近自己。


因此治療師在諮商情境中不會忽略自己的生理、感官、情感、認知、精神意志,關注自己的狀態,也才能真實的和當事人的整體互動交流。


我想起老師說的:『當我們以形像在和當事人接觸時,當事人也就以形像和我們接觸;當我們以人和當事人接觸時,當事人便以人和我們接觸。』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ibivenus 的頭像
    bibivenus

    Bibi_Venus

    bibiven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