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動力取向之諮商論
http://www.hfu.edu.tw/~luuching/consult/consult02.htm
原創始者為Freud(佛洛依德),源起於精神分析學派,但後來的發展卻成為心理動力取向,主要有:客觀關係學派、英國獨立團体、短期的心理動力取向及對話模式四個學派。
一、 心理動力取向的特色:
1、 假設案主的困擾之根本根源來自童年的經驗。
2、 假設案主可能察覺不到他們行動背後真正的動機或衝動。
3、 在諮商與心治療中使用諸如夢分析與詮釋移情關係的技術。
二、 佛洛依德的心理學說:
1、兒童性能量的發展跟未來的情緒與心理發展有極大的關係,兒童性發展主要分為口腔期、肛門期及性器期。(心理動力論修正佛洛依德的看法,認為是童年時期與雙親和家人的互動關係,影響力更大,所以為了了解個案的人格,應特別探討家庭環境如何塑造其人格)
2、 潛意識的重要性:
本我:原始本能衝動的儲藏槽,是我們行為的基本動機。
自我:屬於大腦意識與理性的部份,負責做出決定並處理外界的真實面。
超我:即良知,專門存放什麼是應該與不應該做的規範與禁忌。
本我與超我絕大部分是無意識的,所以個体的行為多數受到潛意識下的驅力所控制。
自我經常與本我和超我衝突,為了避免痛苦會發展一套防衛機制(壓抑、否定、反向作用、昇華、合理化及投射)來保自我免於承受壓力。
三、 精神分析所使用的治療技術
1、 自由聯想──讓真相脫口而出
2、 探究夢境與幻想──邁向潛意識的捷徑
3、 區辦與分析抗拒與防衛
4、 諮商員與案主之間關係的系統化運用──採中立態度,成為空白布幕。
5、 詮釋
四、 精神分析學派的問題
1、 在生命初期發生了哪些事?會導致後來的問題?
2、 潛意識的歷程與機制如何運作?
3、 治療師應該作那些事,可以使精神分析治療對案主發生最大功效。
五、 客觀關係學派(Klein)
心智與心理結構是因為人類之間的互動而逐步形成,並非來自生物消除緊張感的本能。人類的動機源自於對人際互動的需求,而不是來自於消除緊張感。換言之,依客体關係的觀點,與人接觸的需求構成了原始的動機。
六、 英國獨立團体:重新評鑑反移情作用
七、 短期心理動力取向:找出治療及每次晤談的焦點
八、 對話模式:培養案主能夠使用「感覺語言」
- Jul 03 Thu 2008 08:45
【學術】_心理動力取向之諮商論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