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好文分享:
每個人都有想改變自己、讓自己更好的期望,但只是不知道方法,或被千篇一律的生活給麻痺,或因現實的阻撓而漸漸有種力不從心的無奈,彩色的人生竟因如此而慢慢的變為灰白,不甘平凡的心是因為自己真的就逐漸平凡。
而改變自己最困難的就是要調整自己的習慣,從戒毒、戒煙、戒色到戒賭,減肥、增重、準備考試到求職,每當一個人要迎接新的生命,就要開始和自己的意志力搏鬥,而這時候就會開始感受到痛苦,理論上是說,能忍受這痛苦最後還能持續的人,就是意志堅定,但仔細想想,好像事情沒那麼簡單。
為什麼長期吸毒的人很難戒毒,他們明明也感受到沒毒吸時,倒地發作的狼狽與痛苦,也知道此路到了盡頭,終究是金錢耗盡、形容枯槁,但他們還是誓死如歸的樂此不疲,減肥的人也都知道自己如果吃少一點,就能看到自已身姿曼妙的樣子,也知道看到自己在鏡子前的臃腫形象會自漸形穢、頓感倀然,但是為何依然我行我素、一吃再吃?。
其實他們也不是沒有做過努力, 一開始也都是很有鬥志的躍躍欲試,但有的人為何最後能達成目的,有的人卻不行,其中的差別何在,有必要值得好好的探討一番。說起來研究就是這點有趣,一方面我們因為知道了百思不得其解現像的背後緣由後,會有種豁然開朗的喜悅,一方面因為知性的指引而讓我們衝破感性的迷霧,控制了感性而更加感性,讓我們真正進入那深戲(DEEP PLAYING)的美妙世界。
通常心理醫師在面對成癮的問題時,不外幾種方法,如心理分析、行為治療、後效強化、藥物控制,最近比較熱門的則是習慣領域、這世間提供我們改變自己的方法一直不少,但為何普遍我們還是不容易作到立竿見影的改造效果?
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,我覺得關鍵就在於---「人可以忍受痛苦,但無法拒絕快樂」
為了某種目的要忍受痛苦,大家都能做到,但為了某種目的要捨棄原有的快樂,這就真的比較難,因此明明囚犯被關在監獄就很痛苦,他們也知道如果再犯罪又會再度回籠,但他們還是忍不住再度犯案,就只有一個原因--因為他們當下只注意犯罪後的快樂,絕對不會想到被抓到的痛苦。
因此找痛苦出手是找錯敵人,真正的敵人是莫明其妙的快樂啊…
就跟之前的吸引力法則一樣,人要正向的思考,要對自己說我要什麼,而不是對自己說我不要什麼,大家看出其中的差別了嗎?也看出與這個議題背後的呼應了嗎?
人們永遠是對快樂的東西、正向的事物,比較難以抗拒的,因此如何以快樂來求得快樂,而不是透過痛苦的手段來得到快樂,才是長遠來說,能真正促成改變的關鍵。
因此要讓作惡的人改變向善,不是告訴他們作惡後會有什麼痛苦,難道那些殺人放火的人都那麼的理性,那麼的無神論,就這麼篤定的相信自己逃的過地獄的罪火?恐怕也不是吧,殺人後還會作宗教儀式、乞求鬼魂別來討命的可是所在多有。
因此關鍵便在於,如何讓他們感受到作一個正面能量的喜樂,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,一個被關在集中營多年歷劫歸來的領悟者馬斯洛,便發現了人們欲望的變化是有層次的,其需求層次論分別是-生理需求、自尊需求、愛與隸屬、最後則是自我實現,所謂的壞人都是沉溺在較低的層次無法昇華,而在宗教或愛情中的高峰經驗,就是屬於比較高階層,自我實現的快樂,開悟、法喜充滿、感到人生有目標、因為愛人而面露光輝,都是高峰經驗的一種,如何讓自己在改變的過程中,先嘗受到這種快樂的滋味,我們才有真正的武器來面對舊有習慣的再度來襲。
如何在還沒得到想要的東西以前,先想像自己得到後的快樂,便是其中的要訣了,而這也是想像力的威力強大之處。
戒毒的人要不斷想像自己健康快樂的樣子
減肥的人要不斷想像自己身姿曼妙的樣子
應考的人要不斷想像自己金榜題名的樣子
應徵的人要不斷想像自己面試別人的樣子
而這種想像又不是單純的想像,還要自己剪接、作劇情、特寫,然後放大欺騙自己的心靈,讓它以為是真的一樣
什麼?,你說那不是在欺騙自己嗎?難道自己就這麼好騙?
我說「這世界本是由騙局所構成,與其讓別人來騙,還不如自己騙自己」
想像難道真的抵得過實際?我們如果仔細一想,其實所謂的實在,也只是想像啊!!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
每個人都有想改變自己、讓自己更好的期望,但只是不知道方法,或被千篇一律的生活給麻痺,或因現實的阻撓而漸漸有種力不從心的無奈,彩色的人生竟因如此而慢慢的變為灰白,不甘平凡的心是因為自己真的就逐漸平凡。
而改變自己最困難的就是要調整自己的習慣,從戒毒、戒煙、戒色到戒賭,減肥、增重、準備考試到求職,每當一個人要迎接新的生命,就要開始和自己的意志力搏鬥,而這時候就會開始感受到痛苦,理論上是說,能忍受這痛苦最後還能持續的人,就是意志堅定,但仔細想想,好像事情沒那麼簡單。
為什麼長期吸毒的人很難戒毒,他們明明也感受到沒毒吸時,倒地發作的狼狽與痛苦,也知道此路到了盡頭,終究是金錢耗盡、形容枯槁,但他們還是誓死如歸的樂此不疲,減肥的人也都知道自己如果吃少一點,就能看到自已身姿曼妙的樣子,也知道看到自己在鏡子前的臃腫形象會自漸形穢、頓感倀然,但是為何依然我行我素、一吃再吃?。
其實他們也不是沒有做過努力, 一開始也都是很有鬥志的躍躍欲試,但有的人為何最後能達成目的,有的人卻不行,其中的差別何在,有必要值得好好的探討一番。說起來研究就是這點有趣,一方面我們因為知道了百思不得其解現像的背後緣由後,會有種豁然開朗的喜悅,一方面因為知性的指引而讓我們衝破感性的迷霧,控制了感性而更加感性,讓我們真正進入那深戲(DEEP PLAYING)的美妙世界。
通常心理醫師在面對成癮的問題時,不外幾種方法,如心理分析、行為治療、後效強化、藥物控制,最近比較熱門的則是習慣領域、這世間提供我們改變自己的方法一直不少,但為何普遍我們還是不容易作到立竿見影的改造效果?
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,我覺得關鍵就在於---「人可以忍受痛苦,但無法拒絕快樂」
為了某種目的要忍受痛苦,大家都能做到,但為了某種目的要捨棄原有的快樂,這就真的比較難,因此明明囚犯被關在監獄就很痛苦,他們也知道如果再犯罪又會再度回籠,但他們還是忍不住再度犯案,就只有一個原因--因為他們當下只注意犯罪後的快樂,絕對不會想到被抓到的痛苦。
因此找痛苦出手是找錯敵人,真正的敵人是莫明其妙的快樂啊…
就跟之前的吸引力法則一樣,人要正向的思考,要對自己說我要什麼,而不是對自己說我不要什麼,大家看出其中的差別了嗎?也看出與這個議題背後的呼應了嗎?
人們永遠是對快樂的東西、正向的事物,比較難以抗拒的,因此如何以快樂來求得快樂,而不是透過痛苦的手段來得到快樂,才是長遠來說,能真正促成改變的關鍵。
因此要讓作惡的人改變向善,不是告訴他們作惡後會有什麼痛苦,難道那些殺人放火的人都那麼的理性,那麼的無神論,就這麼篤定的相信自己逃的過地獄的罪火?恐怕也不是吧,殺人後還會作宗教儀式、乞求鬼魂別來討命的可是所在多有。
因此關鍵便在於,如何讓他們感受到作一個正面能量的喜樂,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,一個被關在集中營多年歷劫歸來的領悟者馬斯洛,便發現了人們欲望的變化是有層次的,其需求層次論分別是-生理需求、自尊需求、愛與隸屬、最後則是自我實現,所謂的壞人都是沉溺在較低的層次無法昇華,而在宗教或愛情中的高峰經驗,就是屬於比較高階層,自我實現的快樂,開悟、法喜充滿、感到人生有目標、因為愛人而面露光輝,都是高峰經驗的一種,如何讓自己在改變的過程中,先嘗受到這種快樂的滋味,我們才有真正的武器來面對舊有習慣的再度來襲。
如何在還沒得到想要的東西以前,先想像自己得到後的快樂,便是其中的要訣了,而這也是想像力的威力強大之處。
戒毒的人要不斷想像自己健康快樂的樣子
減肥的人要不斷想像自己身姿曼妙的樣子
應考的人要不斷想像自己金榜題名的樣子
應徵的人要不斷想像自己面試別人的樣子
而這種想像又不是單純的想像,還要自己剪接、作劇情、特寫,然後放大欺騙自己的心靈,讓它以為是真的一樣
什麼?,你說那不是在欺騙自己嗎?難道自己就這麼好騙?
我說「這世界本是由騙局所構成,與其讓別人來騙,還不如自己騙自己」
想像難道真的抵得過實際?我們如果仔細一想,其實所謂的實在,也只是想像啊!!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